在港片最坏的年代,一部叫《黄金时代》的电影,拿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世间最讽刺的事,莫过于此。
《窃听风云3》的导演庄文强,上台领取最佳编剧奖时,说:"之前有人说香港电影已死,但今晚人来得好满。"这话听起来不是滋味。同聚一堂的理由,除了庆典,还有祭奠。现在的金像奖,是联欢和祭祀的混合体,强颜欢笑地相互取暖,不断地给香港电影送终。第30届的大奖是《打擂台》,第32届是《寒战》,守卫港片的意图很明显,而今,到34届,已守无可守,《黄金时代》的班底与题材,除却导演许鞍华和萧红死于香港,其余全是大陆制造。
有形无神的《黄金时代》,远不是许鞍华的一流作品,而它的拿奖,也没什么可争议。要不然,给谁呢?--这是最糟不过的局面。《亲爱的》是纯粹的大陆题材;港味纯正的《人间·小团圆》、《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都是趣味有余、质量不足的作品;《窃听风云3》有情怀,水准则是系列最差。
赵薇拿影后,刘青云拿影帝,《一个人的武林》拿最佳动作设计,都不是错误的选择。引起尴尬的,是奖项背后的获奖证物,要么港产风味已逝,要么水准难以恭维。李光耀凭"精神病电影"《暴疯语》获新晋导演奖,《太平轮(上)》获剪辑奖,这些就不能不说是笑话了。要知道吴宇森的游轮,上半程堪称灾难,下半部不得已请出请老友徐克,重新操刀剪辑。对于获得剪辑奖,主演章子怡(稀土部队)评得好:不可思议。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获10项提名,王菀之一人独占3个提名(最佳新演员:《金鸡SSS》、《分手100次》、《Delete爱人》)。悲剧从提名开始,提名从年产开始,提无可提,2015年这一届,无疑是金像奖诞生以来最差的一届。
收成有好坏,电影也有大小年。那么这届是小年,会迎来大年么?对于港片和金像奖,几乎不可能了。环境已变,且变得彻彻底底的。在它们的黄金时代,每年佳作无数,有影评人为之著书(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的秘密》),港式武打影响全球。好莱坞、法国、大陆继承了港片遗产,吸纳了它们的人才,但港片自身,已面目全非,不再没有恢复的可能。因为,支撑港片的市场消失了。
大陆正处于电影票房的黄金时代,徐克、陈可辛、王晶、麦兆辉、庄文强、杜琪峰等导演找到了与之相处的新方式,连蛰伏数年的林岭东,也受火热市场召唤,再次出山拍片。而这些港片曾经的中流砥柱,演化为另一个市场的中流砥柱后,作品自然不再是曾经的港片模样。改编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拍摄红色间谍故事《听风者》,深入内地社会问题《亲爱的》,包括港得不能再港的文艺导演陈果,也开始与内地年轻作家联姻,拍起了商业惊悚片。被金像奖高度褒奖的梁岳民与陆剑青(《寒战》导演),新作《赤道》依然关注香港,但内地元素大幅增加。
徐克们还在,许鞍华们也在,意味着港式风味并未消失,而是寄存于非港片,飘散到他乡。乐观点来看,这未尝不是好事。但以"香港电影"冠名的金像奖,非常在乎作品的身份属性,比如第33届褒《盲探》贬《毒战》。如果继续这样,也许到这一届就该为止了。死守规则,死守港片的金像奖,只能年复一年地与尴尬相伴,不断刷新最差一届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