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骥
2015年9月6日14:10,距离《碟中谍5:神秘的国度》首映还有一个小时; 上海影城对面的一家咖啡馆,距离首映厅百米开外; 两位年轻男女,主动地挨桌询问:"有票吗?请快快入场了。要票吗?我们可以带你进场。"他们不是黄牛,是电影的片方工作人员,旨在确保远道而来的大腕汤姆·克鲁斯,在进入千人大厅的那刻,一眼就能看到影厅爆满的盛景。借助"盛景"这个词,一个句式穿梭时空:"《碟中谍×》的热映,又让我们想起了2005年11月《碟中谍3》在西塘取景拍摄的那些日子。"这个句子,2012年用过(《碟中谍4》上映),2015年再来。尤其是媒体同行们。我虽未能躬逢其盛,但在无数次的撸串吹牛中,听前辈们反复讲过那段堪称"娱记首次大比武"的光辉。
2005年,在《碟中谍2》导演吴宇森的推荐下,《碟中谍3》剧组选择了西塘作为外景拍摄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媒体蜂拥而至,施展平生绝学,从上海、西塘一路相随,抢夺最新、最劲的新闻。在前辈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他们如特工般踩好点,提前潜伏在居民家、屋顶或其他高点,抢占观察、偷拍有利地形,和安保人员斗智斗勇,外加乔装打扮、假扮情侣等各种戏码,简直是"谍战"上身。你若有心,搜索当年报道,会发现这些前辈们所言不虚。顺手摘取一段报道,以窥当时"战火":"23日晚有两名上海记者为了'占据有利地形',提前爬墙躲进片场周围的一家民居中睡了一宿,不过事先未经主人同意,24日早晨被主人发现,结果这两名记者被带到了当地派出所。"如果说2001年开拍的中国大片《英雄》首次开辟了勃兴期的都市报电影记者的"抢新闻"战场;那么,阿汤哥这位国际大腕的空降,可能算是对这批"娱记"们的一次五年大比武。
从2005年到2015年的这10年,是阿汤哥的十年。2005年来华拍摄《碟中谍3》时,凯蒂还是他的未婚妻;2015年,凯蒂已经成为了他的前妻。这十年,还是阿汤哥与中国电影的十年。2013年,汤姆·克鲁斯为《遗落战境》来华登长城,离开时学会了一句中文"我爱中国"。2015年,《碟中谍5》上映,阿汤哥原本计划坐着私人飞机,像一位中国明星在自己的国家那样,勤力地在六个城市跑影院。而且,《碟中谍5》背后有了四家中国出品方,不是"协助拍摄",而是把厂标醒目地放在了片头。
回到文章最初的场景。从曾经的万众聚焦,到这次的门口送票,十年对照,应该可以从不同角度读到一些东西。我觉得,这当然不意味着阿汤哥在中国观众中没有号召力了,因为很有可能不过是票务上的调控问题。不过,这至少意味着中国观众面对国际大腕更加平常心了。近五年来,为了新片上映、广告代言、业务合作等,一波波国际大腕实现了"第一次来到中国",不少还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见过了,自然平常了。支撑"平常心"背后的,是"强大了就自然重要了"。从某种程度上看,很多好莱坞大片,需要中国内地票房来支撑。纵观阿汤哥的近期电影,除了《摇滚年代》没有引进,其余三部近作都曾在内地上映,《明日边缘》票房中国内地比重超过北美,《遗落战境》内地票房有1.5亿人民币,批片引进的《侠探杰克》也卖出近亿元票房。不仅是阿汤哥,约翰尼·德普、施瓦辛格、史泰龙等,都发现中国内地越来越成了他们的福地。所以,这十年,更是中国电影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