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江城》 |
导演陆川 |
《江城》作者何伟 |
据环球时报消息,日前,导演陆川签约美国逃亡者影业,将以联合制片人与导演的身份,与美国团队共同拍摄由《纽约时报》畅销书《江城》(River Town)改编的电影。在近日的采访中,陆川透露《江城》将"不会有太多的特效、故事性是第一位的",并希望能够通过讲述中国的故事,"多传播一点中国的形象出去"。
而小说《江城》的原作者,美国作家何伟近日在接受中国底片采访时,对于选择陆川作为导演表示出了极大的赞同,称"我不认为任何一个优秀的美国导演会像陆川那样在乎这本书",并提及在讨论时说:"陆川非常理解我的想法。"
中国底片采访何伟部分问题及回答翻译:
1、现阶段国外的思潮在中国会比较敏感,而中国审查制度决定一切。你曾纠结于一些问题,比如"你要教学生什么"、"学生反过来教会了你什么"。这个矛盾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大环境下该如何展现?
何伟:我并不负责写剧本,但是制片方已经向我保证了,所以我相信他们。虽然我很关心那些政治上比较敏感的话题,但是同时我明白电影是改编而不是纪实。他们可能会像《铁与丝》那样加入爱情元素。我曾经和陆川讨论过《江城》,我知道他对那个时代有一种情结,因为《江城》那个年代他也是一个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这也是中国在这件事上有趣的原因之一:有一批人对那个时代有着特殊的感情。陆川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唤起一些他对那个时代的回忆。这令我很感兴趣。我认为那个时代对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意义。
2、你将不会插手编剧吗?
何伟:我不会写剧本,但是我会给一些反馈,这点我们已经讨论完了。他们(制片方)比较喜欢戏剧教学部分,以及学生在课上表演戏剧时的表现。陆川同样对此很感兴趣。当我在涪陵教课的时候,那里课堂的氛围充满了紧迫感。所有人穿一样的衣服,他们都饥寒交迫。那是一个不同时代的中国,他们在感激自己能上大学这件事上都带着这种紧迫感。当时"大学生"在中国的意义和现在完全不同,所以这本书在改编时不能变成一个当代的故事。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个时代",而"那个时代"对中国至关重要。所以当我和其他人讨论的时候,时代因素一定是密不可分的。当然,陆川非常理解我的想法。
3、你所说的那个时代有什么那么重要的地方?
何伟:那是一个转折性时代。这是这本书能在中国畅销的原因之一,因为当它出版的时候(2012年)这本书已经很旧了。虽然在美国仍然有人在看,但是中国那种强烈的情结让我吃惊。他们会说:"我可能忘记了那个时候的一些细节了,但是你写的书让一切都历历在目。"这个转折性对我所教过的孩子来说就更大了。他们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他们的家人几乎没有收到过任何正规教育,但是他们现在是城市人了,他们成为了中产阶级。他们现在住在城市,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所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经历了这个转变。涪陵这个城市在当时还非常偏僻,但是那种穷乡僻壤的感觉在现在完全消失了。因为一条高速铁路和几条高速公路穿过了这个城市,所以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那个时代太令人着迷了,这也是我想写这本书的原因。我当时完全没有想过出版,完全只是一种想记录那个时代的冲动。
4、你所说的那个建议你写作的老师是谁?
何伟:那个老师是John McPhee,他给我写了一封信。涪陵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我们甚至无法发邮件,只能写信。而送信其实是很缓慢的,但这也是神奇的地方。因此,我的笔记本总是记得满满的。因为我总是有很多时间,所以我可以写作并且进行一些事情。我有时写信,但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记录身边的事情。我当时一直在和John保持通信,我跟他提到了今后的职业发展,我可能会做新闻记者,但是他告诉我,涪陵就是一本书。奇怪的是,在那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虽然我一直想当作家。在那之后,我严肃地思考了一阵子,于是我觉得开始践行。
5、中国电影有严格的审查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改编《江城》,这会令你犹豫或担忧吗?
何伟:我虽然会有所担忧,但是同时,它只是一个改编,而不是我拍的电影。凡是一个作家要改编自己的作品,不管在哪里这都是一个冒险。但是对作家来说,这个危险并没有那么大,因为当它改编成电影后,它就成为了一个不同的东西。这本书不是那么政治化的作品,甚至是我所有书里最不政治化的。很多都很个人化的情感,关于痛苦和快乐,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如何找到沟通的办法。中国的出版环境并不是很乐观,但是《江城》出版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改动。但是如果你把这个故事放在好莱坞就会有风险,因为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说话都很奇怪,而且其他东西也变得南辕北辙。对于电影来说,这个风险不仅仅是作家一个人能解决的,因为它是一个共同创作的产物。所以我仅仅把电影当作另一个媒介的作品。但与此同时,令我欣慰的是我相信Jamie(制片人之一),而且她也明白《江城》对我的重要性。但是,我也对此保持着一个好奇的态度,因为这里面中国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我不认为任何一个优秀的美国导演会像陆川那样在乎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