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截电影 |
导演: 弗朗西斯-劳伦斯
主演: 詹妮弗-劳伦斯 / 乔什-哈切森 / 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 伍迪-哈里森 / 唐纳德-萨瑟兰
类型: 剧情 / 动作 / 科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5-02-08(中国内地)
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截电影。接着第二部《星火燎原》戛然而止的结尾,《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絮叨了俩小时,又戛然而止。从情节剧角度而言,这是该系列情节最稀的一部,也没有该有的起合与高潮。不过,接受过《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霍比特人》等卖座系列的洗礼,对肆意注水、搞上下集的电影,我们已不会再感到太大惊诧。一个电影系列,总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它的观众,当粉丝基数足够庞大时,它便可以任性加长、拆分、拖沓。
相比一部完整的剧情片,观看这种一截、一段式的电影,心态显得格外重要。前面着村、后不着店的感受,多半会令人不爽。经过一些年的锤炼,美剧一周一集、一年一季的节奏,好不容易习惯了,如今大片一年一截的玩法,又增加了对观看习惯新的考验。《嘲笑鸟(上)》高潮不来,没有着落,自然会付出点代价--非粉观众的差评。而从一截电影出发,《嘲笑鸟(上)》这截,除了拖沓了点,还有大玩情感的老毛病,整体上拍得并不赖,内容也值得玩味。
《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这三套广受欢迎的青春电影,都是反乌托邦的相似主题,成分有动作、爱情、反抗,大致构成就是可口可乐、爆米花和"马克思"。《嘲笑鸟(上)》这部,是到目前为止,"马克思"味道最浓的一集。所有情节概括起来,不外是革命爆发前的前奏,反抗运动的战前动员,以及国会区的反舆论与暴力镇压。整片可以视作一篇娱乐化的政论文,《论如何搞好革命的宣传动员工作》。
詹妮弗•劳伦斯所饰的凯特尼斯•伊夫狄恩,从饥饿游戏逃生,对于反抗运动,她有极佳的舆论价值。曾被认为消失的十三区,变为反抗运动大本营,新的领导集团,说服凯特尼斯配合宣传,以期点燃革命烈火。影片详尽地展示了,如何拍摄宣传视频,如何煽动利用舆论,如何对抗负面影响,反抗一方和国会区一方的舆论大战,是本片的主线。
次部《星火燎原》结束后,观影惯性会让我们期待看到酣畅淋漓的反抗大战。但《嘲笑鸟(上)》笔锋陡然走缓,慢悠悠地讲了一通革命前的动员工作。这种剧情上的停滞,坏处显然而见,会让一些观众的期待落空。而它的好处是,抛开圈钱一面,赋予了这套反乌托邦电影更坚实的政治肌理。从逃出生天步入高潮大战,自然会很酣爽,但也会损失革命的严肃性。慢条斯理地呈现如何利用宣传手段达到革命目的,则给爆米花浇上了更多的"马克思"果酱。
即便仍然不能摆脱幼稚之嫌,但作为一部面向青少年的主流电影,它浅入浅出的表达,也许是最有效的做法。原著作者曾坦承,小说从日本电影《大逃杀》获得了一些灵感,反乌托邦色彩也是受到了乔治•奥威尔小说《一九八四》的启发。《大逃杀》是一部血浆四溅的异色电影,《一九八四》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严肃小说,而《饥饿游戏》是新世代染了点思想佐料的娱乐产物,它不够深刻,但传播度最广。
剧情进展太小,造成沉闷的印象,除此,色调、氛围上的阴郁压抑,也是主要原因。首部和次部,都有饥饿游戏,有综艺选秀般的色彩与喧闹。而《嘲笑鸟(上)》,主要篇幅集中于反抗运动一方,他们的穿着,是无个性、无色彩的集体化服装,系列色调从华丽变为灰暗,氛围从喧腾变得沉重。至于革命高潮,得到下部见。
同是"有粉丝,就任性"的玩法,《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大电影,玩的根本不是电影,它们在商业上的成功,更像是在嘲笑电影,它们是这个票房黄金时代的最讽刺的注脚。《嘲笑鸟(上)》的圈钱目的很露骨,但在电影层面上,并没有辱没电影,它仍是以精细的制作,来维护其有如神助的票房魔力。尽管,它过度利用了粉丝的热情;尽管,它只是合格的一截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