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着真人秀节目《旋风孝子》的播出,郑爽与爸爸相处的点滴让这个90后女孩的性格受到了热议,被冠以"敏感、焦躁、自卑等心理问题少女"的头衔。心理学专家柏燕谊的一篇博客,直言郑爽的性格没有问题,并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解读,以点带面,通过理性的分析道出了90后群体的性格特质,以及他们成长中受到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
"她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与她的单纯、善良、可爱和体贴非常矛盾和完美地呈现在这个叫郑爽的女孩子身上。"有喜欢的她的观众觉得她很真实不做作,而另有一部分观众则不太理解,觉得她太过追求完美。
这种"郑爽式性格"不仅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还引起了不少心理学家的注意。对此,4月10日,心理咨询师柏燕谊于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我的孩子是"小郑爽"》,呼吁称"为何我们不能给郑爽这样的九零后小娃娃们的青春留些理解和接纳?"
柏燕谊不认为郑爽这类90后目前的状态有什么问题,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和诱惑的社会,心理有一些压力和灰色,情感有一些冲突和茫然都属于正常现象,没必要放大,也没必要去回避、去打肿脸充胖子说"我最健康最积极"。
她更直言不讳的表示:那些原本合理的青春状态这一面,被过度放大。媒体面对收视率的无奈放大了消极呈现。节目迫于收视压力所以秉承"没矛盾制造矛盾、有矛盾放大矛盾"的原则。而放大郑爽这部分充满冲突性、矛盾的青春状态,更符合真人秀节目的收视需要。
附原文:我的孩子是"小郑爽" 作者:柏燕谊
我的孩子是"小郑爽"
一位妈妈带着自己十七岁的女儿来到我的咨询室,她说:"柏老师,我女儿琴棋书画多才多艺,还参加了很多电视剧和广告片的拍摄。今年高考她很希望考取艺术院校学习表演,开始我和她爸爸也是同意女儿的选择的,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不希望她从事演艺方面的发展。
"之前我不清楚自己对于她要进入演艺圈越来越恐惧和反感到底是为什么,但是最近我看了一档节目,我发现我找到原因了。我看到了一个我女儿很喜欢的九零后女演员,她和我女儿的状态简直是一模一样,不能给建议,一说就急眼;不能给她树榜样,一说她就摔门就走;不能质疑,一说我们的担心她就和我们嚷嚷。我觉得女儿和电视那档节目里面的那位女演员简直一个模子,都是那么敏感、焦躁、偏激、情绪很容易被刺激。
"其实,那个女演员让我看着很气愤也很心疼,要是我女儿以后也是这样的生活,我觉得真的是履步维艰,我不想让我女儿成为那个样子。
"所以,我和她爸爸商量了一下,让她复读考普通大学,不要从事演艺工作。但是我女儿崩溃了,大吵大闹,绝食,甚至还要自杀。您能不能帮我们分析分析她应该不应该学习表演,您能不能帮我劝劝她,我真的不想我女儿和那个女演员一个样子。"
第一次咨询的一个小时就在这位妈妈不断地描述自己的女儿多么的不堪当中过去,其中几次女儿想要为自己申述,但是都没能打断妈妈的控诉,女儿的眼泪也没有让妈妈选择形容词的时候稍微斟酌一下。
在第二次咨询来临之前,我上网查了一下让妈妈有当头棒喝如梦初醒的这位女演员,她的名字叫郑爽。看完之后,我感到了一种无奈、沉重和心疼。
郑爽: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2009年因主演青春剧《一起来看流星雨》而受到关注并正式出道 。
郑爽在某节目播出后被冠以"敏感、焦躁、自卑等心理问题少女"的头衔,来咨询的这位妈妈就如很多和我控诉"不听话的、有病的孩子"的家长那样,他们不允许类似于郑爽小童鞋们保持很多青春期后期男孩女孩都会有的敏感、惶恐,不允许她们使用我们大多数人在亲人面前都会呈现小脾气的撒娇方式,不允许青春可以有一些任性和偏执,不允许一个刚刚结束一段恋情不久的女孩儿会有一些忧郁,也不允许由于父母在教育当中的一些不完美通过孩子的某些状态表现给我们,更不允许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
试问,为何我们不能给郑爽这样的九零后小娃娃们的青春留些理解和接纳?
如果我没有自己看了几期那个节目,单纯看一些网络节目的节选和一些与郑爽相关的文章,我觉得妈妈的担心是有部分合理性的,但我一向比较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我看到的是和网络、媒体宣传以及来访的那位妈妈给我呈现的不一样的年轻女孩。
的确,不能否认这个叫郑爽的女孩子是敏感的、情绪化的、有竞争压力和发展焦虑的,有一些些安全感自信不那么爆棚,但是她也有另外一面。
比如说在某一期节目里,当其他嘉宾还都呼呼大睡的时候,郑爽摸黑第一个起床做早饭;在和爸爸有了一些小冲突之后,她可以主动通过信件方式和爸爸沟通;自己有很多情绪哀伤愤怒和无助之后,依然能够在没有人给台阶下的时候去融入到集体活动当中去;在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她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而没有因为摄像机的存在而让自己看起来很"端庄"等等。
敏感、情绪化和焦躁、叛逆等等,与她的单纯、善良、可爱和体贴非常矛盾和完美地呈现在这个叫郑爽的女孩子身上,当然,这种特质也很神奇地出现在咨询室里很多被父母带来的少男少女身上。这个状态到底合理不合理,到底是分裂还是统一?
其实,这种状态有一个名字,那就叫:青春。
青春就是在自我探索当中,在矛盾冲突当中度过的。如果家庭状态和学习工作状态的外在条件相对稳定且开放,这种青春的茫然和困惑所呈现的力量会小一些,但如果孩子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或孩子过早外出学习,在竞争状态很大的环境中独自面对(不要忽略拼爹的社会现实);孩子在诱惑虚荣的环境中侵染得过久;或者其成长中有过其他创伤,他们就会无意识地把青春期的强度变大,时间拉长,用更长的时间探索和整合自己。
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家庭教育都会有一些不完美和遗憾,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很多青春期、青年期长时间困惑和冲突的年轻人的原因。
从我对类似郑爽这样处于青春期发展中的青少年们的观察看,不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社会的某些视角,貌似都可以无视孩子们呈现的美丽、积极的青春期状态,总是很着急地要给青春呈现出来的、应有的、各种合理的、不那么成熟老练的状态强加上"问题"的标签。
试问,有多少男孩女孩的爸妈在唠叨减肥有害身体的时候我们老老实实地开始啃大肘子?
有多少女孩能在妈妈说注意腰腿保暖否则老了落下毛病后穿上大棉裤?
有多少男孩女孩和爸妈闹矛盾后没闹小性子而立刻承认错误哄爸妈开心?
有多少少男少女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少年维特之烦恼?
那些原本合理的青春状态这一面(当然不是唯一合理的),被过度放大的意义在哪里?
原因很简单:
第一、我们不允许明星也是人。
我们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但是那都是说大众的,对待明星,甭管你十几岁还是二十几岁,我们都要求你都必须表现得像个老炮儿一样,面对情感关系的冲突要做到荣辱不惊 、云淡风轻。
第二、我们天天叫嚣的'给成长一些时间'这句话,只适用于现实生活中评论别人家的孩子。
中国大部分家长都很焦虑,恨不得孩子们一下子就成熟稳重,个顶个儿都懂事得像个天使。所以,郑爽和爸爸的状态呈现了太多年轻人和爸妈的亲子关系。爸妈看了郑爽的状态可以靠批评郑爽来控诉自己的孩子;孩子可以靠认同郑爽来证明自己青春各种问题的合理性。
所以,同一个郑爽,既成为了家长批评的案例,同时也成为孩子进行自我鼓励的榜样。
第三、媒体面对收视率的无奈放大了消极呈现。
这不是媒体腹黑或者高级黑某个人,而是亲子关系既是太多父母无助而又担心的问题,也是孩子困惑、让自己压抑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类节目一下子收获了两大收视群体,要换成我,我也这样编辑节目。没矛盾制造矛盾、有矛盾放大矛盾。
曾经有媒体人教导我在媒体上如何自我表达的时候就告诉过我,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收视率(可惜这点我领悟太不到位,所以总觉得愧对依然支持我的栏目方,嘿嘿,么么哒),放大郑爽这部分充满冲突性、矛盾的青春状态,自然是符合收视需要。(只不过给郑爽的表现还要做一些专业定性,来加强节目对于当事人的性格塑造引导,这显得有些戏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