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艾谈当妈妈的变化 网友打预防针:孩子2岁时“等着瞧”
前几天李艾发了条微博。
内容本身没什么,不过就是新晋妈妈发发感慨:对孩子最重要的,是情绪稳定的父母的关注!并表扬自己和老公做得不错。
问题出在评论里。评论里不少妈妈猛给李艾打“预防针”:你现在能情绪稳定是因为他还小,等到他两岁后再来说你情绪稳定的事吧!
妈妈们狂诉苦:
2岁到底是什么神奇年龄?令一众熬过了生产痛、夜奶等各种难熬时光的宝妈也叫苦不迭。
先来看看你家宝宝有没如下表现?
晚上下班回家,你用钥匙自己开了门,孩子会突然大哭,喊着不要,非要你关上门出去,让她来重新开一遍才罢休。
好不容易进了门,她又哭,闹了好久,原来你一进门就亲了她,而她坚持的顺序是,先换鞋,才能亲。
洗澡时,你还像往常那样给她穿干净衣服,她又闹,不要,不要穿(这件),要穿爸爸买的(那件)。
……
一声声“不要”、“不想”脱口而出,时不时来个翻脸滚地、崩溃大哭、歇斯底里,闹得惊天动地,对面楼的邻居都能听见。
这种时候老母亲各种崩溃,急怒攻心就不言而喻了。怎么有这么难搞的小孩呢?好想揍她一顿。
当然老人们就淡定多了,直接嚷几句“再哭就叫警察来抓你”、“不要你了,送你到大江流走”、“爱哭的孩子没人爱”……倒真把她唬住一两回,但你听了更心塞!
你不由仰天长叹,老母亲太不容易了!
可怕的2岁,到底有多可怕?
美国的约翰.罗斯蒙德出了本书叫《可怕的2岁》,里面提到:孩子从一岁半到三岁,处于人生的“第一叛逆期”,两岁最为可怕,成为可怕的两岁,这标志着孩子的成长进入一个新的自主探索阶段,父母也应从“服务季”向“权威季”转变。
2岁,之所以让人头痛不已,皆因他们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急于向所有人宣布自己已经是个独立个体,但我们大人,对此不够理解,从而对宝宝的某些行为变得忧心不已,比如:
说“不”是家常便饭
孩子一般在15个月开始,自我意识慢慢发展,加上陆续学会走路、说话等各项“技能”的增强,令他对周围环境以及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变得更宽更广,往往是越不让做的事情越要做。
另外,“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被他通过各种肢体动作行为、语言和或情绪强烈地表达出来,但与此同时,他的智力、行为能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又还没发展完善,一旦大人不能(立即)满足,就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如各种哀求、哭闹、吵嚷、滚地等;与此同时,对于大人的要求,他更不会一味地顺从,而是直截了当地说“不”。
家长们该怎么做?
面对小孩以上行为,家长免不了被气得呱呱叫,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情绪稳定,才能更换的去引导孩子!如果心平气和实在很难,就到外面深呼吸几下吧!
建立自己的“权威”,不要像以前那样一味的以“服务”为主。
设立规则。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不能一味的随心所欲。所以,可从现在起设立一些规则,让孩子了解和遵守规则和边界感,对日后的教育建立良好基础。
理解和尊重。对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不要过多苛责,多一些理解和共情,陪孩子好好度过这一阶段探索世界的不安和焦虑。
“自私霸道”,不爱分享却爱抢东西
很多时候,你会发觉你家孩子“自私”又“霸道”,自己手中的东西怎么也不肯分给其他孩子玩,而对别人的东西只要有兴趣,立即伸手抢过来。
太不礼貌了。你可能会感到恼火又没面子。
遇到这种情况,请不要急着发怒。这是宝宝的自我和物权意识在作祟。
1——3岁一般被称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在他们的意识里,所有事物只有“我”,而不存在“你”或“他”的概念。在他看来,自己的东西,属于自己,谁也别想分走;而别人的东西,只要他感兴趣,也是属于自己的,“抢”过来也就天经地义了。
家长要怎么做?
对于孩子的不爱分享,首先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尊重他的行为,肯定他对物体(玩具)的所有权。最不适宜硬从孩子手里抢过来分给其他孩子,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讨厌另一个孩子,充满敌意。对此,家长只能慢慢引导,比如建议他,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这样就可以不用花钱就玩多一件玩具,何乐不为呢?
对于抢东西,家长也不宜过多生气和苛责,甚至会吓到宝宝。应该耐心的跟孩子建立起“物权”这个概念,搞清楚哪些是你的,哪些是别人的,若想玩别人的玩具,则需要问别人愿不愿意。
李艾新生日记谈情绪稳定,网友打预防针:孩子2岁时“等着瞧”
爱生气,推人、打人、咬人样样来
2岁左右的孩子,语言和情绪的表达能力尚未发育完善。他的个人行为一旦受到冒犯或限制,会被视为“自我”的丧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以及反抗情绪,使宝宝失控,生气是轻的,严重时会产生一系列攻击性行为,比如推人、打人、咬人。
家长怎么做?
首先,要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大人之间要有温度的互动,充满爱与热情,让宝宝逐渐感染到,爱与平和才是常态。
其次,目前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很多都充满暴力镜头,尤其是一些短视频网站,而小孩常常因为好奇而模仿。家长不应让2岁小孩接触到电子产品,尤其是此类视频!
再就是在孩子发生攻击行为时,家长应立即阻止干预,怎么干预?从语言和心理方面入手。比如当孩子将其他小朋友推到,可以说:“你将乐乐推倒在地上,她很疼的,看,她哭了,哭得可伤心了。”然后,教孩子说对不起。这样的做法能引导孩子关注对方的情绪变化,以及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比对孩子打骂、惩罚更有共情力。
同样地,当孩子表现出对别人的友善行为时,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如:“你刚刚将小汽车分给旁边的小姐姐玩,她玩得多开心啊!你现在喜欢分享了,是个友善暖心的小孩了。”积极、正面的表扬可以促进小孩对自我的认知,对自己的行为会有潜移默化的预防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