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十五,二十一》大烂尾的6点理由详细分析!记住权度恩
基于导演的视听语言线索,在大结局之前,我曾预测结局是Happy Ending,可惜结果却不如人意。如果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即使是Bad Ending,或许也有机会成为“Be美学”。
但是,我认为《2521》完全不能称之为Be美学,只是纯粹的烂尾!这篇文章会从6个层面全面分析,为什么是烂尾,烂在哪里?
第一点:细节不严谨。我会列举几个“原以为是He线索,结果却是bug”误导观众的细节。
第二点:人设崩塌。罗希度人设在16集大结局完全崩塌的表现。
第三点:叙事结构失衡。包含主、配角戏份失衡,最后一集急转直下。
第四点:融梗or抄袭?请回答1988、1994直接拿来?前作www抄袭争议。
第五点:风格割裂。前期喜剧、热血漫画风,突变青春疼痛文学。
第六点:立意缺乏人文关怀。紧扣时代氛围、给予人们积极能量,却造成疫情时代“伤口撒盐”的结果。
第一点,细节不严谨
之前的文章中,我曾列举导演试听语言中的细节,作为推测He结局的依据。如今剧终了,有3个细节依旧没有给出解答,只能理解为Bug,甚至放送事故······
1、14集开头,白易辰新闻采访,希度问过得好不好,他间隔很久回答“是”,中间有小孩叫“阿爸”的声音。
16集没有补充小孩子声音来源,从头到尾也没出现敏彩幼儿时期。现场收音收到了毫无意义的不明杂音?负责音频后期的工作人员也疏忽?
2、希度和白易辰的收音机出现在希度家中。图中是中年希度叫敏彩起床,左上角柜子上有一红一白两个收音机。
希度的是红色,以前摆在床头柜;易辰的是白色。全景、文智雄近景镜头中都出现过。结果双双出现在中年时期的希度家中,如果是结婚,杂物堆在一起很正常。否则,只能证明道具组的失误罢了。
3、如果说前两个Bug很小,出场频率一两次,大致不影响观看,但第3点 是误导大家的关键!
熙度 一张海边照片,只有白易辰拥有,结果出现在希度家相册。
相册这里是特写镜头,并非一闪而过,在这部注重细节的剧里不应该出现毫无意义的特写。
后来这张照片多次出现在白易辰身边,也成为他在美国的精神支柱。也全是特写镜头,代表这张照片对白易辰非常重要。它是怎么长脚跑到希度家的相册里的?
与其责备道具组,不如说这些细节是导演应该负责的,导演必须调度现场的一切,确保每个镜头、细节都到位,不求100%完美,至少不能误导观众!严谨态度是有必要的。
第二点,人设崩塌
如果有人认为,细节不严谨这点没那么严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拿放大镜看剧。那么第二点,应该是让大部分观众都非常愤怒、失望的部分!
编剧笔下人设崩塌的原因,先看看罗希度分手,了解人物内心是怎么看待他们为何必须分手的?
白易辰认为他们之间的问题是从自己去美国才开始的。而希度说是因为白易辰像妈妈一样,她已经厌倦了等待、失望、死心,不想未来一直这样。
类似的话,是希度妈妈对她说的,而这时候她第一反应是,“这两件事能混为一谈吗?”妈妈的事,跟白易辰的事,根本是两码事,希度是能分清楚的!
人在气头上,情绪混在一起,冲动分手都可以理解。
白易辰不是妈妈,不能混为一谈,理智情况下希度知道这点。也就是说,白易辰是像妈妈一样的人(新闻工作者),所以两个人注定分手。这个逻辑不成立。
结论,新闻工作者身份不是必须分手的理由。
那么,等待、失望、死心,除了新闻因素,也有异国的原因吧。白易辰申请美国特派,又忙又有时差,必然会陷入等待、失望、死心的情绪对吧?
宥琳智雄能克服异国恋,但希度不想要!我们暂且理解、尊重她的选择。可结果呢?她分手没几年就嫁给了一个常年在国外工作生活的金氏?
从跟敏彩的对话可以得知,来、回隔离一个月,说明不是短暂出差,而是在国外生活工作。
全剧,中年希度“丧偶式育儿”,女儿吐糟爸爸不懂自己喜好,说“真令人失望”时眼眶发红。
这难道不是希度最讨厌的“等待、失望、死心”的关系吗?甚至,中年希度还对失望的敏彩说:“我在你这个年龄,都没爸爸了。”
对白易辰就这不行那不行,对金大哥,只要人活着就行。
罗希度,这就是你说的爱情吗?
还有,中年希度根本不记得五人一起去过海边,结尾却定格在怀念五人帮的镜头······好讽刺!明明中年时期也没见过宥琳、智雄、升婉。
让我真正心痛的是,我们爱的那个小太阳罗希度,被编剧完全“背叛”了!
如果是真正的罗希度,心里想着白易辰所以坚决和“蜜蜜”分手,能和别人结婚吗?说着一起偷偷幸福、成为他坚定心志的罗希度,会放开白易辰吗?
我相信真正的罗希度,不会那样。
第三点,叙事结构失衡
前几集,以罗希度和白易辰的叙事为主,并未像请回答系列、机智系列一样强调群像。当观众被希度的热血击剑、希度与白易辰的爱情吸引过来时,却开始大篇幅展现五人帮友情线,配角戏份直线上升。
原本我认为无妨,就算班长占一集,宥琳占一集,也是在讲有意义的故事。所以对10集-14集的叙事结构失衡没有太在意,但是15、16集简直是过山车急转直下的程度!
好像编剧沉浸在有意义的配角故事中,突然发现没两集了!男女主的主线没时间走了!赶紧让他们匆匆相爱,走个流程,甜个半集就快马加鞭推进度条,也不管什么逻辑,赶快把男主扔美国去。
要是细说逻辑,一个转到社会部不久的记者,911这么重大的报道就派他一个人去?他还跟前辈说,感觉自己去了美国才能成为真正的记者!
怎么?在韩国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记者?韩国就没有值得他报道的内容?只有美国的新闻能让他肯定自己?
难道不是编剧把自己对美国的慕强心理强加给白易辰吗?
整体上,前半部叙事轻松、舒缓,节奏恰当,中段开始重心偏移配角戏,主角戏份变少,班长退学、宥琳归化,这些都能详细各讲一集,而最后911、美国特派、男女主分手,这么复杂又重要的情节,却都挤在一起,明显是编剧一开始布局谋篇就出错了!
第四点,融梗or抄袭?
《请回答》系列喜欢“猜老公是谁”的梗,1988设计了中年阿泽混淆视听,1994里几个男生全叫“金X俊”。还有《五月的青春》更狠,开头挖出一具尸骨猜是谁。
2521猜老公猜爸爸好像也没什么,不过15集开始越看越不对劲······《请回答1994》里男主职业是医生,工作忙到精疲力尽,心也很累,而女主因为IMF时代艰难、出国工作,两人联络变少,渐渐疏远而分手。
白易辰职业是记者,工作忙、出国、目睹911心理创伤,和希度联络变少,无法从彼此的应援中获得力量······
猜老公的悬念一样就算了,造成男女主分手的主要矛盾也和94几乎一样,只是换了个职业,把女主出国改成男主出国。
下面是1994的台词:
“我们是一对很特别的恋人,
既有因如兄妹般地共度了20年而产生的特殊感情,也有因熬过了艰难的单相思而得到的实在感,还有即便推迟一个月后的婚礼而开始远距离恋爱也觉得没关系的踏实感。
我们曾是这样一对很特别的恋人,
我们曾以为“眼不见心亦远”这种话只适用于普通的恋人。
要问其原因,正是因为我们曾是一对很特别的恋人。
我们曾是一对很特别的恋人。
但是那份特别在时间和生活面前也逐渐变得无比平凡了。
就像其他人那样,我们逐渐疏忽了彼此。
就像所有人那样,我们的感觉变得麻木了。
最终,我们习惯了那种疏忽和麻木。
就这样,我们逐渐变成了一点也不特别的恋人。
就这样,我们虽未分手,实际上却已分手了。—娜静”
看看划线的部分,代入白易辰和罗希度,是不是毫不违和呢?
最大区别是,1994里女主回国后,两人又和好了。
顺便提及一下,编剧前作《请输入搜索www》(也是TvN!)有抄袭争议,被韩网众多评论家指出抄袭了美国电影《斯隆女士》,并列出详细对比表格(感兴趣的话在网上一搜就有),而TvN最后也没有正式回应。
第五点,风格割裂
2521从初期定调就是喜剧风格,轻松明快、也像少女漫画一样热血又浪漫,金泰梨在终映采访中有这样的话:
“电视剧以漫画的形式开始,一开始就很漂亮,像幻想漫画,是世上没有的闪耀瞬间,在千禧年即将到来时希度迈入了成年,像是超越漫画踏入现实,只要听到现实这个词,就会有一种黑暗的感觉,浪漫快乐都会褪色的感觉。”
“现实结尾跟不上幻想漫画结尾,如果说幻想漫画的结尾是闪耀的初恋回忆,那么现实的结尾就是所有人都拥有离别记忆。”
观众们也深受2521的青春感染力吸引,明媚、天真、直率又搞笑的希度,和白易辰之间的纯粹、互相给予力量的爱情。就前10集来说,都是可以轻松观看、卸下现实中疲惫的一部剧。
一部剧的基调、风格,会决定它的受众。比如同时期的《社内相亲》,就是轻松搞笑爱情喜剧,想要放松心情的观众就会选择它。
比如刚完结的《三十九》,一开始就出现葬礼定调悲剧,不能接受的观众就会离开,喜欢的就会留下。这两部剧的受众一开始就是非常不同的。
而2521是“幻想漫画的开端”遇上“残忍现实的结尾”,风格断裂感严重,加上前面说过叙事结构有问题,没能好好转化两种风格,让人感觉受骗。
甚至非要让男女主在幻想中释怀,和过去的他们和解。变成了只有编剧独自释怀的“青春疼痛文学”。
第六点,立意缺乏人文关怀
风格的断裂直接影响到了最终立意的表达。韩网有一篇“你们知道最恶劣的是什么吗?”的评论,开头是这样的:
“搬出IMF是时代背景,说是讲述在那个时代失去了梦想的青年们的故事,包装成‘治愈罗曼史’宣传,却在因疫情而受苦的青年们和大众的伤口上撒盐。”
在第一篇分析文章(金泰梨、南柱赫《二十五,二十一》童话风色彩分析,IMF和疫情成对照)中,我就指出了IMF危机与当代疫情的对照关系。
因此我100%认同韩网那篇评论所说:“在生活充满了不亚于IMF的不安的这个艰难时期,制作团队给观众带来了希望,却又剥夺,给观众带来了痛苦。你们···做不了大众艺术。只给大众留下这种痛苦的回忆的不能被称之为艺术。你们只是在轻视观众,欺骗观众。”
比较《请回答》、《机智》系列,也是紧扣时代氛围、有笑有泪的电视剧,1994里也有IMF,有三丰百货倒塌事件,1988里有涉及奥运会等等,机狱、机医中也有人间疾苦、生离死别,区别是李友静编剧有大爱,人文关怀的意识极强,总是传递着美好、治愈、抚慰人心的力量。
而《2521》的权度恩编剧,永远都没有这个格局!
我长篇大论写一部剧烂尾的理由,这应该是第一次。一方面是我对2521倾注了很多的爱;另一方面,记住、批评权度恩编剧,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观众的立场,我认为不纵容、不沉默,就是一种反抗。如果创作者们都能从这一次观众的反抗中引以为戒,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