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河月明:李善长、刘基都看清了朱元璋用胡惟庸之意 朱标却完全不懂
电视剧《山河月明》里徐达挂帅出征讨伐王保保后,其出征前所兼任的中书省事务按例不能再兼,对接任中书省事务的人选,太子朱标的中意人选是刘基(字伯温),并在朱元璋拒绝韩国公李善长为大将蓝玉求情后,向皇帝老子推荐了刘基。但朱元璋却有意让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为右相,并在问完朱标任何人为右相合适的第二天就下旨提拔胡惟庸。这让看得不是很清楚的朱标迷惑了,一散朝就气着去安慰刘基,待回来后朱元璋表明心迹,这才知道自己老子的用意。
朱元璋自知道亲军都尉府左千户朱暹在宫中当亲卫后,就开始对抑制淮西势力有所行动。朱暹是永嘉侯朱亮祖的长子,原在蜀中任职,但现在却能在皇宫当起亲卫,是位极人臣、也是淮西帮首领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的安排。朱元璋是下过旨意让功臣子弟入大内当值,但注意到亲卫里淮西人士占了一大半后,就很警惕了。
虽然自己也是淮西人,自己的江山淮西帮出了大力气,但自古君王一旦位置坐稳后为防止权位被夺总要上演兔死狗烹戏码的,何况此时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帮太猖狂了,已经接近甚至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不着力削弱这股势力,江山危险,他必须得趁自己还在位把淮西的威胁问题解决了,不然朱标哪能治得了李善长这些居功自傲的老家伙。
也正是早早就听到关于淮西帮的作威作福的事,朱元璋才会在不经意间碰到朱暹后特意问朱暹怎么到大内当值的,之后还让朱标查清楚亲卫人员构成情况。四皇子朱棣离宫出走后,朱元璋曾说自他封朱标的几个弟弟为王后就一直有人在嚼舌头,他让自己的儿子替他们去戍边杀贼,又有人不领情。这里说的“有人”应该是指淮西帮,封子为王这事被过分议论后,朱元璋对淮西帮的势力就开始重视了,有意敲打,所以当李善长为犯下大错的蓝玉求情时,就借机敲打李善长。
淮西帮敢如此嚣张,一个原因是功劳高、势力大,渐渐地忘记自己不过是臣子的身份,另一个原因是朱标在朱元璋提到封其他皇子为王引起某些人嚼舌头时说到的,即眼看自己的几个弟弟逐渐长大,要去封地掌军领兵了,淮西帮感觉到权势受威胁了,自然话就多了,都巴不得朱元璋听了他们的,暂缓封子为王,别让皇子那么快到封地掌军领兵。
但朱元璋可是明朝的开国之君,跟大劲敌陈友谅、张士诚狠狠地打过的,血拼来的江山岂容他人染指,从他跟太子说不想学赵匡胤、刘邦的话里,就知道老朱的态度有多强硬。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淮西二十四将都是朱标长辈,朱元璋说他削淮西帮是给朱标留些地步,他不想学赵匡胤,搞什么杯酒释兵权,兵权就是他的,没有让他去求着臣子们还给他的道理;也不想学刘邦,几个老兄弟一起打天下,除了一个萧何没几个落得好下场(老朱最后还是成了刘邦)。
其实,朱元璋早就开始防着淮西帮了,只不过表现不明显,不露痕迹的拿徐达开了刀。马皇后出场,朱元璋吃着马皇后做的饭时曾跟马皇后说,自打他称吴王以后,李先生(李善长)、刘夫子(刘基)就一再说不可让某一武将独掌兵权,所以他才让徐达卸了差事,不再执掌帅印,这也是为了保护徐达。其实采纳李先生、刘夫子的建议只是顺势而为,文臣里的头目李善长是淮西人,如果武将里的头目也是淮西人徐达,那老朱家的江山也太不安全了。而李善长如此建议,搞自己老乡徐达,是因为不想让徐达在他之上呀,徐达一下来,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呢。
当然徐达本人很聪明,不随意参和淮西帮拉帮结派的事,从他不让自己儿子到大内当亲卫就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朱元璋让朱标查亲卫安排的事后,得知大都督府一干事务一直由宋国公冯胜在管,而冯胜跟李善长、胡惟庸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濠州定远,妥妥的淮西老乡,明明亲卫的事是冯胜管,李善长却能把朱暹从那么远的地方调过来,可见跟老乡冯胜是有多亲密。
冯胜等人的这般操作让朱元璋有所不满,说宋国公既要领兵打仗,又要操心他的宫禁。随后对亲卫名单里没有徐达之子允薛、增寿有所好奇,朱标说宋国公当年选人时,排第一的便是允恭,却被徐叔叔推掉了。可见冯胜当初是有拉拢徐达的,但徐达却不买账。面对徐达的独立门户,也难怪李善长当初要建议朱元璋别把兵权都给徐达管。
徐达不仅不过分安插亲信在皇帝身边,收养的诸多义子也没有像蓝玉等将领那样养在身边,形成上阵父子兵,而是让义子下地干农活,时间久了义子完全没有行兵打仗的能力。朱元璋定下规定,要求行伍中老子死了,主帅要负责收养已故者未成年的儿子,而且代代只能从军,像蓝玉光有名有姓的义子就收了不少百人,而且军中公侯大抵如此。这让朱元璋对父子兵是忌讳的,所以知道徐达让义子去务农后曾向朱标感慨,其他军中公侯怎么不学学天德(徐达字)。
徐达长女徐妙云也很聪明,人如其父,懂得借见马皇后之机以为徐达义子讨差事为名,让朱元璋知道徐家没父子兵,降低朱家对徐达的猜忌、怀疑,还顺便表现了自己,让朱家认可她这个未过门的四儿媳妇。正是徐达父女都是聪明人,朱元璋放心让徐达在外征讨王保保,也更加认可了徐家这门亲家。
而对李善长这不识相的就着手处理了。朱元璋收到徐达传来的蓝玉在军中欺辱齐王妃(王保保老婆)的事后,十分生气,叫来李善长,想听听这位相国的意见。朱元璋一开始就表明立场,说蓝玉身为一军主将,滥杀无辜,欺凌弱女,视国法如无物,那是扩廓(王保保)王妃,是秦王妃的大嫂,是朕的亲戚啊。说完下令,蓝玉一到北平(徐达让人把蓝玉送回大明政治中心南京养伤)即刻锁拿回京。
然而,李善长却硬要摸老虎屁股,跟朱元璋对着干,劝说朱元璋对蓝玉网开一面,说蓝玉毕竟是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的妻弟呀。朱元璋不买账,说遇春是遇春,蓝玉是蓝玉,他又没赐蓝玉丹书铁券。可李善长还是继续劝,说蓝玉不光是常遇春的妻弟呀,他还是太子妃的嫡亲舅舅哪,遇春夫妇死得早,太子妃长辈当中啊,就这么一个亲人了,遇春的情分你可以不顾,那太子的情分你总得顾及几分吧。李善长如何替蓝玉说情,大概是两人是同一阵营的,或者是想借机拉拢蓝玉。
可朱元璋还是坚持自己意见。而此时,内官王景弘已将君臣二人的谈话情况送到太子那里,朱标立即命朱暹送李善长回家。之所以选择朱暹是因为他是李善长安排进宫的,朱家父子是要借此敲打李善长。李善长是聪明人,知道那意思,但不能生气,客气地婉拒了。朱元璋也努力做足表面功夫,你是太子的老师,又是太子的前辈,当得起这监运的待遇,吩咐朱暹要好好护送韩国公,最后还对李善长说,你是过了花甲的人,要好好安享晚年,别老劳累,不然朕心里不安。
朱标很赞同老爹的做法,认为对蓝玉的事就是要赏罚分明,真要是听了韩国公的宽纵了蓝玉,那可真是当着天下臣民的面打了太子这张脸。此时徐达重掌帅印,中书省的事务按例是不能再兼了,中书省里应该再补一个人进来,朱标推荐了御史中丞刘基,但朱元璋却没有表态。
第二天,朱元璋立即来个大拜除,文武百官、皇子都要上朝,正常人都知道老朱这是要宣麻拜相了。在前往朝拜路上,胡惟庸很是关心会拜谁为相。这时即使是秦王妃都预料得到这相不是胡惟庸就是刘伯温,别的臣子包括胡惟庸当然也知道丞相会在胡、刘中产生,胡惟庸自然很关心是拜自己还是刘伯温为相。
与胡惟庸的浮躁、急躁相比,李善长很镇定,说关心则乱,你也是个聪明人,区区一个相位就看不清了。还说陛下这不是念旧,是让他李善长给淮西人士提个醒,不要以为有了丹书铁券就可以让陛下网开一面。没有丹书铁券的侯爵的脑袋砍得,有了丹书铁券的也不一定砍不得。
胡惟庸一下明白了,陛下让朱暹送李善长出宫,是要提醒各位诸侯要约束家人,别再干些侵夺粮田等不良勾当,还知道这次拜相是自己,而不是刘基。可这又让他不明白了,既然陛下明明在敲打淮西的文武,为什么还要让他这个淮西人为相,而不是浙东人士刘基?李善长告诉他,陛下要敲打的是淮西的武将,既然是要敲打武将,那自然得先褒赏淮西的文官了。
胡惟庸立马明白了,朱元璋不想或不敢一下子得罪整个淮西帮,也就先从敲打武将入手了,这一敲打意味着他们淮西文官的位置将很高很高。面对李善长推荐、提携自己,胡惟庸很感谢,说他没齿不忘,还要唯老相国马首是瞻。这话让李善长有点警惕,想起朱元璋之前说他是过了花甲之年的话,那是在提醒他见好就收,别不识好歹,再拼命结党营私了,于是立即训斥胡惟庸,你给我记好喽,你我都是陛下的臣子,头上的一片天只能是陛下。
果真,上朝后,朱元璋如李善长预料的下旨拜胡惟庸为相。这让朱标很意外,也有所恼怨,他原以为是刘基呢,毕竟之前老爹问他意见了,他推荐刘基后朱元璋也没反对呀,没想到竟然是才德和功劳都不及刘基的胡惟庸,不过他也大概猜到了老爹此举用意是不想让在战场上打仗的淮西人士寒心。
散了朝后,朱标赶紧跑去诚意伯府看刘基,对刘基未能拜相表示歉意,说他父亲不过是在大战期间(徐达等淮西人士在大漠和王保保交战)安抚淮西罢了,先生拜相是迟早的事。没想到刘基很淡定,他跟李善长一样早就看清朱元璋在下什么棋,对自己没能拜相反倒觉得是好事,说如今的这个中书省啊,那就是一口大棺材,不去也挺好。
朱标急着去见刘基这一举动让朱元璋颇有微词,朱标才进皇宫就被宣到御书房见驾。朱标开诚布公,说他不明白父皇要用胡惟庸是因他是淮西人,还是因资历尚浅。对自己的接班人,朱元璋毫不隐瞒,说既是因为他是淮西人,也是因为他资历很浅,你说得没错,论功、论德、论能,刘伯温都在胡惟庸之上,但若让刘基去了中书,那御史台又该交给谁,朕要到哪儿找一个像他这样功劳又大又不畏权贵的御史中丞去。
随后,朱元璋问朱标,你是龙凤元年生的吧,龙凤元年,胡惟庸啊是那一年投奔我的,是那些投奔我的人里资历最浅的。朕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日子,经常想起老人来,耿再成、朱文逊都是早早跟了朕的,还有跟着刘伯温一起投奔朕的浙东的叶琛叶夫子等,可他们落在了乱兵手里啊,都没能看到我称帝。朕老了,朕不想让自己的老兄弟们再为难,也不想让你的将来太为难,只要他们闹得不过分,朕真的不想再穷究下去了,你的这个老父亲求求你了还不行吗,留几个人,让朕的将来啊有陪着朕一块儿说说话的可成?
朱标明白了,朱元璋不让刘基拜相是担心刘基不领他这个太子的情,到时不好使唤。刘基为大明建立立下过大功,又是太子的长辈,哪天朱元璋归西了,跟太子对着干怎么办。压压这些早年投奔的老人,既是保护老人,避免老人权力大了像李善长那样猖狂,哪天搞不好被问罪,也是为了他这个太子他日登基,若老人还在,重用老人,被老人记着恩情,好好辅助太子。
虽然此时的浙东帮不如淮西帮,但对刘基朱元璋也是防着的,问朱标到刘伯温那里刘伯温说了什么,朱标把刘伯温说的中书省是口大棺材的原话转告。朱元璋对这难听的话不介意,更不意外,说朕就知道这帮浙东夫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他还说朕的奉天殿像座庙呢。又问朱标还说了什么,朱标又说——先生还说,朝局不稳,而大将能建功于外者,古今皆无,父皇的措置他全明白。朱元璋放心了,知道刘基是个明白人,跟徐达一样,便说刘先生识大体,不再追问。
从朱标不完全明白自己老子用胡惟庸的用意来看,这个太子跟李善长、刘基这些老人家比起来确实是谋局观势能力和斗争经验还缺乏了些,也难怪朱元璋要敲打李善长,同时把刘基晾起来,这是防止哪天自己忽地没了,身居高位的老臣们功高盖主、不听指挥呀,所以要用能力不太强的胡惟庸,这样太子登基后要处理起来也容易,也可以通过重启老人让老人们唯新帝马首是瞻。朱元璋为了朱标也是煞费苦心,早早就开始为儿子接班谋篇布局了,可惜朱标命短没能等来登基那一天,如果不是朱标死在朱元璋前头,估计晚年的朱元璋不会杀那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