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无法抹去记忆里《西游记》电视剧所占据的部分。老版《西游记》无数次在电视台播放,大家几乎已经背得出每一句对白仍然津津有味地回顾。这就是一部优秀经典作品魅力所在。当然《西游记》不仅是四大名著,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电视拍摄和演员表现也十分出色,另外就是音乐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比起后来电视剧粗制滥造,八十年代内地电视剧在音乐使用上还是很讲究的。一部作品通过演员无声表演和音乐配合渲染得来的感染力,远比现在硬挤出来的泪水来得动人。而像许镜清先生为《西游记》所做配乐,更是其中典范和内地流行乐开山之作。现在人们才开始在微博等自媒体上长篇分析西游记配乐,在那个尚属封闭年代里,在构思和编配上已经和当时欧美流行的电子风潮有奇妙交集。在合成器和电声乐器使用上,许老师的版本走在无数同行前面,而他把中国传统五声音阶融合到摩登的音乐形式里,是为大胆,也是开拓,也给后面做音乐的人们新启迪与思考。
可惜我们在回顾经典时,往往又把经典里值得我们去继承的东西抛到一边。电视方面新版本平淡无奇,而音乐上则除了人们重新对《西游记》配乐进行略带调侃分析后,也没有太多后续。许老师想办个个人音乐会都几乎没成功。中国摇滚界由二手玫瑰领头集合一些艺术家做了一套《你在红楼 我在西游》的系列艺术作品,让人们见识到新一代对经典的新理解,不过也还得算上《红楼梦》一半功劳。声声喊致敬,却没几个人真能让老艺术家看到希望,就像电视剧反复重播一般:我们除了感叹当时的伟大,却拿不出有质量续篇。
推乐队是中国摇滚"新老结合"的特例,乐手们全是圈内老炮,技术精湛,却组了一支"新"乐队玩与当下很多音乐人所做音乐不同类型的艺术摇滚风格。在他们之前作品里,听众可以领略到平克·弗洛伊德的氛围,克里姆森王国的结构以及"是"乐队的精湛演奏风格的结合。他们觉得网友戏谑之作,把《西游记》配乐与雅尼音乐会嫁接的版本是后辈们的悲哀,因为只能用网络手段去复制去剪接,却没能用真正音乐的方式去致敬去表达属于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就变成《取经》这首歌最根本的创作动机。
《取经》依然是推乐队自己特色的编配方式,大气磅礴,气氛到位,各个乐手之间配合异常默契。键盘营造的空远氛围把人带到神与人的交汇里,我们熟悉的旋律和键盘音色随之而出。几乎当年每个孩子都会哼着这段开头手搭凉蓬作出齐天大圣模样。张彧调整音色后其他乐器跟进,在Funky木吉鼓声中把人们又带向一个摇滚西游世界。大型交响乐团背景把整个歌曲一下推到第一次高潮,哇音吉他和鼓点像孙大圣一样把故事开篇渲染得引人入胜。第二段摇滚三大件和键盘表演成为主角,将主旋律进行变奏后与妖魔鬼怪的斗争此起彼伏。接下来吉他引领第三次高峰,艺术摇滚最标志性的音色把人们思绪带得更远,最后在一段鼓Solo后重回人们熟悉的旋律,象征成功的取经路圆满走到尽头。
这是一次充满诚意的致敬。推乐队没有像之前同行们一样用翻唱来表达敬意,把关注点留在音乐上。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游记》原声里音乐比重完全不输几首主题歌和插曲,而且这才是许老师超越其他人原因所在。电声是当年的先锋,而推乐队的新颖之处也是摇滚乐器与这段旋律的互动。键盘是底,三大件是血,如何流动都掌控在乐手自己手里。《取经》岂止是唐僧师徒四人的艰难道路,何尝不是中国音乐向前走的象征?许老师当年差点因为使用电声乐器被上面叫停,而推乐队企图在器乐中表达比唱更多的情绪和内容,不都是一次次大胆的尝试?西方和中国的结合喊了很多年,做得好的艺人又有几个?大多数是模仿改良,现代年轻人更多是连国内音乐都懒得听,直接往源头上取经就好。虽然跳过了一些的确不必要的路,但也会像忽视《西游记》音乐一样忽略掉不少好的有创意的作品。
往前走快步走是好事,可内化和追本溯源也是必要一步。推乐队向西方学习地方肯定很多,但他们并不选择一首摇滚经典来致敬,反而是从身边找一首老歌曲做切入。比起传统翻唱,他们根本没有拘泥于只是改改编曲,而是借助几段旋律进行再创作,整首听起来完全可以算新歌。像他们这样越在圈内混得久的人,应该越清楚自己目的和路在哪里。就像《西游记》里那首歌《何必西天万里遥》名字一样,要取得真经,哪里都是修行地。拿起越多,越懂得放下,懂得放下,也就不用问路在何方。文/大地